修改 中幡 中幡的主要道具是一根粗大巨长的竹竿,长短不一,最长者达数丈,顶上为一小伞(有的是三个用布圈成的圆桶子,行话叫楼子。斜插着两面带着火焰的三角旗),并缀上铜铃。下边是用细竹竿绑成的长方形架子,行话叫“粑子”。粑子下面挂着一面两尺多宽,一张多长的红色幡布,由布或绸做成,上写着豪言壮语:“晃动乾坤宝太平”等。也有在幡上绣神像,如关帝、窑神等。门头沟区千军台和麾户村的幡旗上,修的就是这类神像。 因此,“中幡”一词的意思,就是指一面高举的竖旗,为使其竖直,必须保持平衡,是为“中”。如前所述,它是由寺庙门前的幡演化过来的。 中幡高大,在起会时居中正立,给人以威武之感,也应次成为整个花会的会旗。高大挺拔的中幡仅由一人顶举,还得做出种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,所以,舞中幡的人不仅要力气过人,而且更要武艺高强。老北京的舞幡高手要首推宝善林了。宝善林俗称“宝三”,也撂跤的高手,据说30年中没有遇到过敌手。他舞中幡的技艺尤其超群,不仅可以头顶、肩顶、腹顶、背顶做出各种令人眩目的动作;而且可以用小拇指托起中幡,他的展转腾挪之功,刚柔相济,飘逸潇洒。他的动作惊险而有气势,表演粗旷而又显出轻盈。每当上场之际,他首先来一个两手合捧中幡,这叫“怀中抱月”,是舞中幡中有名的动作。接着,用双手把中幡扔出,等它落下来时,伸出脚尖把中幡接住,随后用脚踢起,来个“浪子踢球”。此时,中幡恰好落在他的头顶之上。随后,再从头顶转到肩膀,在头、肩膀之间举三举,落三落,最后将幡落在头顶,双手下垂,中幡不倒。可这还没完,就在观众以为结束之际,他突然又来一个“正背花,反背花”——猛地把头一挺,中幡随之甩出。就在这当儿,他的身体后仰;用胸接住幡,再转后背,中间还夹着两个“鹞子翻身”动作。然后,左右肘成穹形,来一个“二郎担山”,用在肘尖来接中幡。如此重的幡在他手中颇像一根轻小的竹竿。 宝三耍的中幡有三四丈高,碗口粗,幡旗委红边白地绣金图案,上书“宝善林以武会友晃动乾坤”十几个大字,耍动中,中幡哗哗作响,气势磅礴,雄威显目。中幡的表演技艺套路很多,据说有72套之多。
|